该隐来到上帝的面前,对于所应许的牺牲和必须奉献的赎罪祭心中怀着埋怨和不信。他的祭物并没有悔罪的表示。他象现今的许多人一样,觉着如果完全依着上帝所设立的计划,让他的得救问题完全依赖所应许之救主的赎罪,就是承认自己的软弱。他拣选了依靠自己的道路。他要依仗着自己的功德。他不愿意带来羔羊,把羔羊的血搀在他的祭物中,而要献上他自己的果子,就是他亲手劳动得来的产品。他奉献祭物好象是为上帝作一件好事,希望藉此得到上帝的悦纳。该隐在建筑祭坛和奉献祭物上虽然都已顺从,但他的顺从只是局部的。至于必要的一部分,就是承认自己需要一位救赎主,他却没有实行。
就出身和宗教教育而言,这两弟兄都是相同的。两个都是罪人,都承认上帝的权威而尊敬崇拜祂。他们二人的宗教生活从在一定的程度上看似乎是一样的;但进一步去看,就大不相同了。
“亚伯因着信献祭与上帝,比该隐所献的更美”(来11:4)。亚伯领会了救赎的伟大原理。他看出自己是一个罪人,并认明罪和罪的死刑阻碍了他的心灵与上帝交通。于是他带来被杀的祭牲,就是牺牲了的生命,承认他所违犯之律法的要求。藉着所流的血,他仰望那将来的牺牲,就是死在髑髅地十字架上的基督。他既信靠在那里所成全的救赎之功,便得了称义的见证。他的祭物也蒙了上帝的悦纳。
该隐和亚伯一样有机会学习和接受真理。他并不是受命运支配的牺牲品,也不是一个弟兄命定蒙上帝悦纳,而另一个则命定被祂弃绝。乃是因为亚伯拣选了信心和顺从;而该隐却拣选了不信和叛逆。事情的整个关键就在于此。
——摘自《先祖与先知》